上海市政协科协界别大会发言聚焦“大科学装置服务长三角一体化”
位置导航:各地经验

上海市政协科协界别大会发言聚焦“大科学装置服务长三角一体化”

来源:中国科协网 发布于2019/01/31

  1月29日,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代表上海市科协界别作题为《共建共用,让大科学装置更好服务长三角》的发言。
  李儒新在发言中指出,“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省市的发展共识。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地区拥有“双一流”大学8所、其他高校422所,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19个、其他科研机构482个,科教资源基本上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长三角地区还拥有良好的科技基础设施条件,截至2017年,长三角地区拥有国家大科学装置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4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2家。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初步形成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群。
  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正在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牵引与辐射作用,则将是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擎。李儒新表示,目前,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包括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以及目前国内迄今投资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
  大科学装置是孕育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和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沃土。21世纪物理学的三个重大突破——中微子振荡(1998年)、希格斯粒子(2012年)、引力波(2016年),都是依托大科学装置实现的,后两项成果在发现后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我国正处在研究制定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十四五”规划阶段,如果从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筹协调大科学装置建设,共建共用,就能使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布局更加科学,开放共享效果更加好。这些大科学装置将使上海乃至我国在生命、物质、能源等学科领域都具有领先的平台优势。
  为此,李儒新院士代表上海市科协界别提出了“共建共用大科学装置,服务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建议提出:建立长三角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避免在长三角区域重复建设,并建立在大科学装置建设阶段的地方配套投入分摊机制;建立区域协同的经费支持机制,共同支持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开发工作;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并受理用户利用装置开展研究的申请;建立用户参与机制,在装置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运行时的开放和共用,组织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等用户深入参与装置主要技术指标的研讨,并将开放和共用水平纳入对装置的评估考核之内。举办长三角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应用合作论坛,共同前瞻谋划未来大科学装置的发展战略,凝结多方智慧,发起基于大科学装置的大科学研究计划。(姜晓凌 陶婷婷 编辑:葛繁丽)

上海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