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专家进校园”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进一步落实北京市《关于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京人社技发【2010】341号)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北京老科技总会、北京老教总会、北京老医药卫生协会“三老联盟”成立后,根据市教工委、市科协领导的讲话精神,在北京开展“科技、教育、医药老专家进校园”活动调研。
其宗旨:满足北京市71万小学生和部分初中生减负后对课外活动的迫切需求,了解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方向及形式,实现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与共享。
二、调研对象
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教委的人事部门、校外教育负责人、老科总、老教总、老医药协会的会长、中小学校长代表、中小学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特邀代表。
三、调研内容
(一)了解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学生需求与希望;
(二)探讨“科技(老)专家进校园”的受众面(对毕业班是否开展此项工作);
(三) 研究“科技(老)专家进校园”应具备的条件、专家资源数量、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科技(老)专家进校园”与现有教学大纲、教育目标的关系;
(五)探讨“科技(老)专家进校园”的工作格局、经费的支持和责任问题。
四、调研情况:
根据调研会上大家的发言,归纳如下:
(一)科技专家进校园,关键是领导重视和整体的设计。
调研会上,丰台区赵登禹学校的发言人认为,“科技专家进校园”,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好事。只要领导重视,整体设计好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几年来,他们开办了“家长学校”,区教委十分重视,投资50万,聘请离退休的老教师承担讲课任务,受到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同时,还在课后举办了兴趣班,(毕业年级不参加)有文体的、有科技的。如,航模、海模、机器人等兴趣小组,效果较好。但学生要在兴趣上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更高层次的专家指导,需要市里拿出能操作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朝阳区呼家楼中心校发言人认为,“科技专家进校园”,是件大好事。但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需求、举办不同层次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毕业班不适合参加。
对于有迫切需要的学校,可先行一步开展,不可齐头并进,搞一刀切。
顺义区少年宫发言人认为,“科技专家进校园”,是一种很好的工作形式,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顺义区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教师不均衡,重点校有专业教师,但课时紧。小学课时不紧,师资却不够,需求量大,特别是专家级的资源匮乏。希望建立“专家库”,根据学校需求,形成菜单,各取所需。这样会更好地发挥专家的作用。
(二)科技专家进校园,重点是普及性和长效性。
顺义牛栏山一中的发言人认为,“科技专家进校园”非常有必要,重点是普及性和长效性。他们已经把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来打造。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住机遇,聘请权威机构介入科技教育。牛栏山一中和中科院签订了“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案”框架协议,启动了“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通过系统科技教育讲座、专题讲座、进入国家院所实验室开展探索研究、走进国家级科研机构交流、野外综合和专项科考等形式,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研实践与学习科学知识相结合,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二是发挥优势,在科技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学生们在聆听大师的授课后,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特长,逐步学会了选择和规划自己的人生。经过一年108位科学家的教诲,科学知识的普及,拔尖人才会逐渐露出水面。
三是借助资源,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科技教育“普及化”。在中科院开放日,组织学生到近30个研究所进行参观。校内举办科技论坛(“太空握手---飞行器太空自动交会对接”“菊花的嫁接与组培”等),为不同爱好的学生搭设兴趣与发展的平台。
2.科技教育“长期化”。学校坚持比较好的是“鸟类考察实践活动”,已坚持了十年。还有机器人项目(FTC)、航模项目等,多次获奖。
3.科技教育“专业化”。邀请专家到校作报告,建立多个实验室。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后、周末和寒暑假到大学实验室与专家一起交流探讨,学会了用科学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
4.科技教育“研究化”。学校为了突破初、高中学生进入国家级实验室的需求与对方接待能力困难的瓶颈,由中科院牵头,在学校建立特色实验室。满足了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和探索研究的需求。
顺义区东风小学校长和特邀代表认为,“科技专家进校园”,利用课余时间,创造条件举办科普活动,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圆孩子们的科技梦想的好事,我们求之不得。我们也搞了许多科技活动,成立若干兴趣小组,请来了专家进行指导,举办了“四小作品”展等,很受学生喜爱。但缺乏专家的进一步指导与提升。希望“科技专家进校园”能与社会大课堂活动、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坚持下去,形成常态。专家的讲座,最好贴近学生,用儿童语言表述,学生听起来会更有兴趣。
(三)科技专家进校园,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可操作性。
西城区教委和校外负责人认为,“科技专家进校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现在社会上学前班、托管班、补习班良莠不齐,安全隐患多,收费高,社会反响大。如市里能统一管起来,从实际出发,通盘考虑,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就会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西城区老教协发言人认为,学校需求有不同层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家资源库”。中学以科技知识拓展为主,可采取“菜单”的形式,发至学校,各取所需。小学放学后的时间较长,适合由学校办不同类型的兴趣班。但现实是学校不准收费,也不准利用公共资源办班(不能用学校教室)。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安全隐患就不可排除。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管一管,不能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去。
现在“三老联盟”提出“科技专家进校园”的方案,很及时,很必要,解决了社会需求,是真正惠民的举措。
几位学生家长代表认为,“科技专家进校园”十分必要,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希望此类活动注重实效,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多关注孩子的动手能力,多关注孩子视野的开阔,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专家讲座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问题,需要加强针对性。
(二)专家授课时间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拥挤问题,需要协调。
(三)专家的科技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整合问题,需要研究。
(四)学生兴趣培养需要进一步拓展,但相应的专家力量不足,需要建立专家库,提供支持。
(五)专家自身体力、精力、健康状况需要考虑(年龄在65岁以上居多,55—65的很少),有安全和责任问题。
(六)科技活动在校内实施容易,校外难。有时间的限制与组织上的困难,学生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不能忽视。
(七)“科技专家进校园”专项经费支持的力度问题。有部分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在学生放学后举办了兴趣班。现行政策是不许收费,学校面临着师资负担和经费负担的双重困难,需要协调解决。讲课专家的报酬问题,是自筹还是统筹,需要细致研究。
六、可行性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专家资源库”
根据调研,大家一致认为: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建立 “科技、教育、医药老专家”资源库,十分有必要。要具备:身体健康,有影响力,有教学经验,并自愿参与此项工作等条件。可采用签约的办法,分别建立三个资源库。
一是,老科技专家库,由市科协提供专家名单。
二是,老教师专家库,由市教委提供专家名单。
三是,老医药专家库,由市医药卫生局提供名单。
专家库包括的主要信息:专家照片、专家介绍,专业特长,专业课程。
具体操作:
1.专业人员负责输入和操作,由“科技、教育、医药”三方分别落实到人,最后合成,形成专家库。
2.把专家信息汇集成册(专家名录),便于学校选择。
(二)提供“菜单式”服务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提供专家信息(专家名录),形成“菜单式”服务,逐步实现“看单点菜”的四个流程。
具体操作:
一“备”: 即建立“专家名录”册,发至各区县教委和学校,便于学校选课、排课。
二“点”:即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由专人负责对照“菜单”进行“点单”,安排课程表,落实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和听课学生。
三“送”:即确定授课专家后,由专家提供课程简介、课前预习、课前参考资料和网址。
四“评”:即专家授课后,由学校负责此项工作的教师填写《评价表》,对专家授课质量作出评价,提出建议。
(三)开展形式多样科普实践活动
为了解决专家授课时间与学校教学安排拥挤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小学3:10分后、中学4:30分后的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普及科学知识,丰富课外活动。
1.普及性讲座
可利用各种特殊的日子,进行科普活动。如,世界爱牙日、爱眼日、环保日、阅读日等,举办普及性讲座。范围可大可小,由学校自己选择。
2.专题型讲座、参观
如,生命的奥秘(生物)、其妙的晶体(物理)、地球两极与人类未来(地理)、载人航天的应用(物理)雾霾的治理与防护(生物)、净化水源与节约用水(生物)、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地理),秋冬季节感冒的防治与用药(生物)等。讲座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进入“菜单”供学生选择。在能保证学生出行安全的前提下,根据需要与有关科技场馆联系,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
3.科普实验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开展航模实验、海模实验、机器人制作、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生命奥秘、花卉嫁接、无土栽培等多项试验。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举办科学实验表演会,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4.兴趣小组活动
可在小学推广兴趣小组活动。举办不同层次的诵读班、书法班、绘画班、舞蹈班、滑轮班、武术班、围棋班、手工制作班、航模班、海模班等。形式可灵活多样。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活动。
(四)组织实施
为了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和更具有针对性,由市科协、市教工委牵头,三老总会参加,选择部分区县、学校进行试点,逐步开展。
北京老教育工作者总会
2013年1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