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国家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建议
位置导航:建言献策

关于推动国家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建议

作者: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大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瑞法、基因农业网主编方玄昌 来源:调宣部 发布于2016/02/29

  当前基因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转基因生物育种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领域,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一些着名的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可看出,转基因生物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节省耕地、减少贫困等方面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贡献非常突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生物育种不仅会对农业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向食品、医药、化工、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进一步扩展,前景非常广阔。

  由于在“转基因安全”问题上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中国在农作物生物育种的产业化进程正逐步减慢。有鉴于此,北京市科协与中国科学报社日前共同组织召开了“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专题沙龙。邀请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大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瑞法,以及基因农业网主编方玄昌等共同就推动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创新发展进行研讨交流。现就专家学者观点整理如下,供参阅。

  一、国际转基因技术发展的趋势

  转基因技术诞生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快速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4年全世界共有28个国家已开始大规模种植,另有37个国家和地区允许进口转基因作物。目前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20多种,产量最大的是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四种。

  二、我国转基因作物育种进展令人瞩目

  生物育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既定国策。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大力支持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当时把生物育种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战略选择,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国策。从863、973等一系列国家计划的实施,特别是2008年开始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最突出的成果是抗虫棉的产业化,这是我国自主发展转基因育种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范例。

  截至2012年底,抗虫棉种植率已超过90%,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植棉花大省已达到100%。受益农民总数超过1000万,累计增收超过939亿元,仅2012年就超过135亿元。杀虫剂用量降低了70-80%,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显着善。抗虫棉的应用,显着降低了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蔬菜等多种作物的危害,总受益面积达3.3亩。

  抗虫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技术对外出口,在国际生物育种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对抗虫棉成果的评价,不但要看到它对我们国家棉花生产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更应该看到它带动了我们整个国家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棉花、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这五大类作物转基因育种和常规育种技术的深度结合,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黄大昉)

  三、当前我国面临的困境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农业生物育种的国家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一度居于国际前列。由于在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大大减缓,1997年以来除了棉花以外,我们没有一个重要的转基因育种研究成果。早在2009年农业部就颁发了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证书,但到现在也没有进行产业化。我国在粮食作物的产业化推进上停滞不前,不仅导致了与美国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逐渐加大,而且在发展速度上也已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科技竞争地位的削弱,最终导致了我国农业对国际市场整体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农业种子市场受制于人,转基因产品走进了“品种安全却不予审定”的“断头路”,陷入了“能吃不能种,能研不能用;农民偷着买,管也管不住”的困局。(黄大昉)

  2004年之前,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被巴西超越,2006年被印度超越,2013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不到印度的37%。(胡瑞法)

  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不进口转基因大豆,我们也拿不出土地种自己的大豆,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玉米、油菜进口在逐年增加,今后农业竞争力何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严峻问题,尤其是玉米的战略地位远远高于大豆。(罗云波)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在研究我国粮食作物的问题。以2013年来讲,我国玉米产量达到了2.18亿吨,人均玉米现在是140-150公斤的水平。今后,随着肉蛋奶需求的提高,估计很快会达到人均200公斤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现在玉米的需求量有几千万吨的缺口,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我国面对着资源严重透支、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异常、劳动力不断锐减,以及国际科技和市场竞争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面临着很大风险和挑战,特别是中长期的农产品供求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要有充足的清醒认识。(黄大昉)

  四、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

  当前要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一是要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突破认识上的误区,最大的误区还是安全的问题。第二,不要低估我国转基因育种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力。总的来看,我国整体实力跟跨国公司相比还不够大,无论从基础研究,从市场开发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距。但要充分肯定的是,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独立完整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的国家,这个体系巴西和印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包括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安全评价,产品开发,产品选育,应用推广等。第三,加强科普宣传,促进研究应用。用科普宣传来促进我们的研究开发。从某种意义讲,积极推进转基因成果的转化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不推进产业化,就没办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活力,就没办法引导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就不能让社会和老百姓真切了解和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科普宣传也难收到实效。(黄大昉)

  五、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

  1.转基因食品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的定义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食品安全的定义来看,转基因农产品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里面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更不要说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我们不可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只能用科学实验来证明它没有不安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我国的安全性评价的内容涵盖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组织颁布的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评价指南里的所有内容。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是慢性危害的证据。(陈君石)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上每年有亿万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数亿斤转基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几十亿人群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始终没有发现任何确有科学根据,并为权威部门证实的安全问题。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应用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它的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有人认为转基因安全性没有定论,这个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黄大昉)

  2.转基因育种是常规杂交育种的升级版

  常规杂交育种当初也曾出现过争论,后来人们才逐渐接受了。转基因育种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只不过基因工程使这种改造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而已。基因工程能够精确地获得所需要的基因,从而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和成本。因此,转基因育种其实是杂交育种的升级版。(罗云波)

  3.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粮农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FDA、欧洲食品安全局,日本厚生省等都明确声明,通过安全评价且目前允许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其风险不比普通食品高,可放心食用。(罗云波)

  美国《Web of Science》全部SCI论文(1981-2014年5月)共有9333篇,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生物安全学者,从一开始便主导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二是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产品,经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生物安全检验与检测,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监管体系;三是绝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得出不安全的全部论文和有数据的论文占10%左右。但这些论文经发表后,马上就引起了强烈关注,最终这些文章都被一一否定了。因此,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议,均被科学界否定,现有的争议都不是业内专家间的科学争议。

  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结论,早在转基因技术商业化批准之前就有了,这些结论在历年的重复检测后结果没有变化。目前这种争论,只能进一步误导消费者,进而影响到科学的决策。(胡瑞法)

  4.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存在误导

  国内大多数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报道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它不能实事求是地解释转基因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危险的?对于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来说,人们既然对转基因食品有疑惑和担忧,就应该努力去寻找它的科学机理,以科学的态度宣传科学的思想,但是几乎所有报道都没有这样的作为,这是难于理解的,这其中不排除有跨国利益集团的背后驱动;另一方面,我们的专家群整体上没有做出及时而积极的回应,也间接助长了这种负面宣传的势头。(方玄昌)

  六、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转基因育种出现的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建议:

  1.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规则和程序进行必要调整和修订,现在我们的管理办法是2001年制定的。10多年过去了,总的来讲是保障了我们的生物安全,可有一些条款还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品种审批,建议用品种认定代替品种审批,加快推进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抢占转基因技术制高点。

  2.要制定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推进规划并尽快付之行动。玉米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有一个准确、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不能没有具体行动。

  3.以转基因技术为抓手,对科普宣传要进一步加强,规范互联网等传统和新型媒体的行为,使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回归理性,营造转基因技术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