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燕赵学堂第十期成功举办
位置导航:科普发展

科协燕赵学堂第十期成功举办

来源:北京科普发展中心 发布于2018/12/26

  12月15日,由河北省科协主办,河北省科技馆和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共同承办的2018年第十期科协燕赵学堂在河北省科技馆宇宙剧场举办。本期讲堂邀请到河北师范大学空间科学与天文学系教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分)委员会副主任杨大卫老师为大家带来科普讲座《火星探访》。讲座由河北省科技馆副馆长傅利峰主持。

  杨老师自古至今、由远及近地为我们讲述了古人眼中的火星、望远镜中的火星、探测器“眼”和“手”中的火星,还有中国2020年火星探测和火星的未来。杨老师说,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橘红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3000年前古人将火星称为“荧惑星”,在我国的苏州有一块高2.16米,宽1.06米的石碑上刻有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天文图,上部刻着圆形的星图,共有1464颗恒星,下部是两千多字的说明文字。历史文献记载有多次“荧惑守心”天象,例如《史记》中就记有宋景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80年)和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发生的两次。心宿为东方苍龙之心,象征帝王。而“荧惑”被视为不祥之物,故古人认为此为不祥之兆。古代“钦天监”观星象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机制,而是通过占星了解和顺从“天意”。苏州石刻天文图的释文就叙述了许多“预示”吉凶的“天象”。 1909年天文学家络威尔手绘了火星地图都表示了天文学家对火星的重视。截至目前为止,人类总计发射过44次火星探测任务,其中19次成功,25次失败,成功率只有43%。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火星表面基本被沙漠覆盖,到处都是沙丘、砾石,说火星是一个沙漠星球不为过,但是有科学家表示了火星值得去探索的理由,大约40亿年前的火星那个时候与地球的气候和环境相似,而从几年前发现了火星表面有液态水更加说明了在史前时代的火星可能也像地球一样有河流和海洋的存在。中国国家航天局方面透露了中国在外太空的下一步计划,在2020年左右开展火星探测,届时中国火星车“荧火”将会登陆火星。此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地球人造卫星与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与运行,未来火星这个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将会被作为外太空考察点之一,这也预示着我国又向外太空的探索进程又迈进了一步。
  杨老师表示,浩瀚无垠的宇宙,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舞台,给我们带来无穷尽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勤于求学和探索。现场的学生和天文爱好者们也积极地和杨老师互动提问讨论。在讲座的最后,大家表示意犹未尽,并纷纷与杨老师合影留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