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0日,中科院老科协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分会,自行举办学术沙龙。针对“西部调水工程——红旗河”问题进行了研讨。共30多人参与了沙龙活动。除离退休的老专家、老同志外,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出席,并发表了重要意见。沙龙活动还吸引了在职的中青年学者和相关媒体的编辑记者。研究所葛全胜所长因事不能到会,特发短信预祝沙龙活动成功。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红旗河工程”的报道频频见于网络媒体,而主流媒体的报道则较为慎重,鲜有刊登。对于这样一个学界尚在研究讨论阶段的科学问题,发出具有学科特色的声音,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促进科学文明,完善项目编制,厚利当地民生的有效手段。
华北、西北水资源短缺,已成地区建设发展的心腹之患。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京津冀地区的缺水现状,提高了居民饮用水和环境用水的水源质量,使当地人群的环境舒适度显着提高,显示了南水北调工程良好的调水效果,体现了经济、社会效益。与会人员也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要在节约用水,发展旱作农业,还地表水于地下等方面狠下功夫,利用地下漏斗、废弃机井储水于地下,以根本解决华北的缺水问题。
纵观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和河川大势,水资源最丰沛的地区当属西南部。采用适当的方式,将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调用一部分到缺水地区去是可以开展研究的一项工作。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的怒洮线大西线调水方案,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朔天运河,再到雅鲁藏布江提水方案和黄河源头两湖方案等,都因种种原因,尤其是所涉及地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而最终归于沉寂。
在与会的地理学家看来,目前提出的红旗河方案也有许多先天的不足。如具体的河流径流量数字表明,调水600亿方既灌溉不了2亿亩农田,也满足不了建设20万平方千米生态用林的需要。至于说开辟航道,改变我国的气候格局,森林可致有效降水,打破胡焕庸线等等提法,都是缺乏基本科学常识的说法。
有与会学者认为红旗河方案并不具有可行性。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结果,我国干旱区的山盆组合结构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引冰川融水服务于人类,形成了绿洲农业的成功模式。干旱区的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碳储量,是农业系统开发的潜在资源。然而脆弱生态系统的破坏,会给人类造成致命的危害。塔里木河的过度开发就是例子。对比国际上也有成功和失败的先例。如50多年前,前苏联的跨流域调水,因违反了自然规律,以失败告终。而以色列等国家就不是采用调水的办法来解决干旱区的开发问题,基本上就是成功的案例。
还有与会专家用水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分析来说明,红旗河方案对工程可能遇到的施工困难严重估计不足。他们认为,对于干旱区的内流河来说,减少蒸发是第一要务。要在合理的水电利用和不严重伤害下游区利益的原则上,实施工程项目。
与会老专家指出,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有根有据的科学计算,国家大科学工程应该建筑在踏踏实实工作和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不应该在预研究阶段就在媒体上大事炒作。用于大工程的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需要倍加珍惜。与会老专家还建议国家应对新疆水资源合理利用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会议由分会理事长杨勤业主持。他表示针对学界热点问题展开研讨,是地理资源所老科协工作的一大特点,也是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的工作着力点。地理资源所老科协对红旗河问题的关注还将继续下去,地理工作者将对我国干旱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术沙龙由所离退休办公室协办。并得到地理资源所办公室和青藏研究会的鼎力支持。
中科院老科协地理资源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