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生ISEF勇夺“学科最佳”成绩创历史新高
位置导航:国际科技交流

北京学生ISEF勇夺“学科最佳”成绩创历史新高

来源: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国际联络部 发布于2018/05/21

  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5月18日,被誉为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小诺贝尔奖”——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在美国匹兹堡圆满闭幕。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1750余名青少年汇聚到David L. Lawrence会议中心,分享创新观点,交流科学理念,展示前沿科技研究,并角逐总额将近500万美元的奖学金。此次中国代表队共派出21个项目进入决赛,其中北京代表队有9项。本届ISEF历时6天,最终,北京学生共获得“学科大奖”一等奖1项(学科最佳),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获得“专项奖”2项。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丑瑞华凭借《恶劣天气下路况环境增强感知系统》荣获“系统软件学科最佳奖”、“系统软件”一等奖,为此将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除等级奖外,丑瑞华还获得国际计算机学会ACM颁发的专项奖、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颁发的专项奖提名。此次是北京学生首次获得学科最佳,成绩创历史最佳!丑瑞华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计划拔尖培养暨英才储备学生试点工作的第一期学员,导师是北京理工大学刘越教授。北京市第四中学潘紫琪的项目《废弃秸秆转化高辛烷值汽油实验研究》获得“能源:化学”三等奖;北京市第二中学姜睿曦的项目《手语灵巧手》获得“机器人与智能机”四等奖;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王煜桐的项目《用废弃轮胎制备含硫碳材料提高锂硫电池性能研究》获得“材料科学”四等奖。

  

  北京市科协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通过“三大人才”培养计划,全市50所基地校每年约600余名学生进入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市科协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实践中,开辟了选拔一流学生、配备一流导师、创新培养模式、加强科学综合训练、营造国际氛围等重点方向。在实施中始终注意,在培养国际顶尖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条适应国情发展需要、适应科协深改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模式,进而带动全市、全国、乃至全球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全面发展。
  此次赴美参赛的丑瑞华和潘紫琪同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暨英才储备学生试点工作的学生。每个季度,他们都会对自己的项目做阶段性汇报并接受专家问辩。同时,还要接受科学素养与科技英语的专项考核,全面严格的过程管理与课题质量提升活动,有效保证了学生的高质量培养效果。

   

  此次参赛的中国代表队学生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樊悦阳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丑瑞华同时荣获学科最佳奖。这是中国代表团首次获得两个学科最佳奖,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选手还斩获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四等奖和三个专项奖。此外,中国香港选手获得一个三等奖和一个四等奖;中国澳门选手获一个三等奖;中华台北选手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和一个四等奖。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世界杯”之美誉,是面向全球9~12年级(即初三至高三)中学生举办的科学竞赛。本次比赛共吸引来自全球的81个国家和地区,1792名选手(其中美国本土选手1095人,国际选手697人)参加。据了解,2018年ISEF大赛学科类别共有22个,具体是:动物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生物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化学、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嵌入式系统、能源:化学、能源:物理、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物理与天文、植物学、机器人与智能机器、系统软件、转化医学,覆盖了STEM的各个方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