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熟市科协在适应深化改革新要求中推出“建家群创行动”工作品牌,建设科技人员之家,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紧紧抓住做科技人员“人的工作”这个核心,积极探索释放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的有效抓手和载体,取得了显着的工作成效。
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上要实现有位有为,就要有科协自己的阵地。在及时出台《常熟市企业科协组织通则》等一系列文件的同时,常熟市科协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党的建设促进科协组织建设的意见》,有效推动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会同市委宣传部将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列入全市“新风杯”考核竞赛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列入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从2013年起市科技局规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必须建有科协组织;成立的企业科协由“单一”条线管理转变为和地方党委政府“双重”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企业科协230个,成为全国科协系统建立企业科协组织最多的县级科协之一。
常熟市科协按照建立企业科协的定位,为促进和引导企业科协工作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围绕让企业满意、科技人员认同的总体要求,自2013年开始在已建企业科协中推出“建家群创行动”,以此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为此,常熟市科协专门下发了《关于企业科协中建设“科技人员之家”的工作意见》和《常熟市企业“科技人员之家”工作考核办法》,并提出了“组织、阵地、经费、项目、制度”五到位的建设标准,在各镇(区、板块)各选择了1家企业科协作为“建家”的典型,通过典型引路的方法在全市逐步推进“建家”工作。
创美工艺(常熟)有限公司科协通过组织学术年会、科技讲座、3D学习交流、继续教育培训等活动,特别是举办ISOAP(伊索普)科技创新孵化活动,组织全体员工参与技术革新等各类建议活动,既提升会员的创新能力,又为企业生产注入创新动力,成为企业科协“建家”的先进典型。
以ISOAP(伊索谱)科技创新活动为例,它是一个企业科技创新集群孵化机制,以“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现场改善”为宗旨,动员每一名员工发挥智慧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成为“大众创新”的“革新工场”和创业实验平台。每年公司投入300多万元,每年约有200多个项目立项,40多项最新成果发表,累计培育出现场改善创新项目4340项,有880多项创新成果受到表彰,53项创新成果获得专利授权,仅冲压多关节机械手、大型油压机搬运机械手两项创新成果年创效益2200多万元,至今已有500多名普通员工在活动过程中成长为科技骨干和业务能手,创美工艺的科技人才从未花钱引进,都是通过ISOAP(伊索谱)活动从企业一线成长起来的,有效推动了公司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2013年常熟市首批12家“企业科技人员之家”通过专家考核验收获得命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企业科技人员之家110家。常熟市科协还在市科普馆建立了市科技人员之家,为科技人员提供科技文献查阅、国内外专利信息查询、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等服务,不少科技人员反映这样的“家”很温馨,十分有必要。
常熟市科协的“建家群创行动”中将原有“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厂会协作”行动等工作进行重组整合,打包推出了以科技人员群众性创新劳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人员创新行动”,它由企业科协为主体组织实施,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重点,以落实“技术创新攻关”、“点石成金献计”、“科技专家服务”和“厂会牵手合作”4种类型的项目为载体,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需要,开展比专业水平和技能、比员工科学素质、比技术创新方法、比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动员鼓励企业科技人员积极参赛多做贡献,争做技术创新的先锋,推动并促使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2016年,常熟市科协会同市人才办、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工商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常熟市科技人员创新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意见》,群创竞赛列入了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由市科协等五部门联手组织实施和奖励,受到了企业和科技人员的欢迎。
常熟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科协,积极开展新产品自主研发与科技竞赛活动,每年有几十种新产品问世,主导产品“无功耗启动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产无功耗类起动器的生产商,无功耗起动器一条生产线原日产能力为6000个,需27人完成,技术改进后日产能力为12500个,只需12人完成,产品合格率从98%提升到99.8%。
为强化“建家群创行动”的支持力度,常熟市政府两次专题召开全市企业科协建设暨建家群创行动推进会,市财政连续两年设立科普项目专项资助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项目的引导、研究、扶持等活动中,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交流、提高员工科学素质、举荐创新人才、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科技人员参与创新,企业投入创新,政府群团支持鼓励创新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2015年,常熟市科协被中国科协授予“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近3年来,常熟市有986家企业申报科技人员群创项目1580个,近4万人次参与献计攻关,有107项群创成果得到转化、应用,新增就业岗位1134个,直接创造经济效益28.45亿元,开展各类科普活动3500多场次,发表论文860多篇,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边习虞 李永军 余正茂)
江苏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董艳苹